在汽车电子领域,电子板需长期耐受发动机舱、电源模块等高温环境,因此耐高温125℃测试是验证其可靠性的关键环节。以下从测试原理、设备选择、操作流程及结果评估等方面,详细解析适用于汽车电子板的耐高温测试方法。
需配备可编程的高温老化箱,温度控制精度需达±1℃,均匀性≤±2℃,且具备至少125℃的恒温保持能力。例如可选用带强制热风循环系统的箱体,确保电子板各区域受热均匀。
搭配多路温度记录仪,通过K型热电偶实时监测电子板表面关键点温度,如元器件引脚、PCB基材区域,采样频率不低于1次/分钟。
需包含完整功能模块的电子板,至少3块平行样,并确保样品已完成焊接、三防涂覆等全工艺流程。
测试前需对样品进行全功能通电检测,记录关键电气参数,如工作电压、电流、信号传输延迟等,作为基准数据。
升温阶段:以5℃/min的速率将试验箱温度升至125℃,到达目标温度后稳定30分钟,确保样品温度与箱内一致。
恒温保持阶段:
标准时长:根据汽车电子行业标准如AEC-Q100,通常需持续暴露240小时(10天),模拟长期高温服役场景。
过程监测:每24小时取出样品,在室温下冷却30分钟后,进行通电功能测试,观察是否出现焊点开裂、基材碳化、元器件失效等现象。
降温阶段:测试结束后,以5℃/min速率降至室温,避免骤冷导致的热应力损伤。
物理表征:通过光学显微镜(50-200倍)观察PCB基材是否出现变色、分层,焊点是否有裂纹或焊料熔融痕迹。
材料性能:使用热机械分析仪测量基材的热膨胀系数(CTE)变化,若CTE增幅超过20%,可能预示材料失效风险。
带载升温:将电子板接入模拟负载电路,在通电状态下以3℃/min速率升温至125℃,维持工作电流为额定电流的1.2倍,模拟过载工况。
恒温工作测试:
持续时间:100小时强化测试场景,期间实时监测电压波动、频率稳定性等参数。
周期性中断检测:每10小时断电冷却至室温,检测是否出现因热循环导致的间歇性故障,如接触不良、信号跳变。
电气性能:若工作电压偏离额定值±5%、信号传输延迟增加超过15%,判定为失效。
热成像检测:使用红外热像仪(精度±2℃)扫描电子板表面,若局部热点温度超过130℃,超过设计阈值5℃,需分析散热设计缺陷。
循环条件:-40℃(30分钟)→125℃(30分钟),循环速率5℃/min,总循环次数50次,模拟汽车启动-熄火的温度冲击。
检测重点:通过X-ray检测焊点内部微裂纹扩展情况,使用离子色谱法分析高温下基材是否释放腐蚀性气体如卤化物。
逐步升温:从100℃开始,每2小时升高5℃,直至样品出现功能失效,记录失效时的临界温度,应≥130℃,预留10%安全裕度。
失效模式分析:若失效由电容电解液泄漏导致,需优先选用耐高温电解电容,如135℃额定值产品。
绘制“时间-温度-电气参数”三维曲线,对比测试前后参数变化趋势。
计算平均无故障时间,若静态测试中MTBF>1000小时,视为通过可靠性验证。
测试依据:引用标准如ISO16750-2、SAEJ1211及客户特殊要求。
样品信息:包括PCB层数、基材类型如FR-4、铝基板、元器件清单。
失效分析:对不合格样品进行失效定位,如SEM扫描焊点断裂面,提出改进建议,如增加散热铜箔面积、更换高温胶黏剂。
热电偶布置:应在功率器件如MCU、电源芯片正下方的PCB表面粘贴热电偶,确保测得实际工作温度。
通过上述系统化测试方法,可全面评估汽车电子板在125℃环境下的可靠性,为选型、设计优化及量产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。
上一篇: No Prev
下一篇:沉金工艺与镀金工艺成本差异
2025-04-25
2025-04-25
2025-04-25
2025-04-25
2025-04-25
2025-04-24
相关新闻